【文/記者 曉蔚】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總結脫貧攻堅經驗,表彰先進典型、弘揚偉大精神、引領社會風尚、凝聚磅礴力量,動員全省上下敬終如始、一鼓作氣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十四五”時期吉林振興率先實現新突破而不懈奮斗,12月3日,吉林省召開2020年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省委書記、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景俊海出席會議并講話。景俊海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表示祝賀,向辛勤奮戰在脫貧攻堅戰線上的干部群眾表示慰問,向長期關心支持吉林脫貧攻堅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
大會表彰了一批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個人,吉林大學扶貧工作辦公室獲吉林省脫貧攻堅組織貢獻獎;通信工程學院于銀輝教授獲吉林省脫貧攻堅創新獎;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吉林大學科技扶貧小分隊隊長、掛職通榆縣邊昭鎮科技副鎮長崔金虎教授獲吉林省脫貧攻堅特殊貢獻獎。
吉林大學扶貧辦:扶貧通榆縣擔當有作為
2013年,吉林大學受領脫貧攻堅工作任務,校黨委聚焦目標任務不動搖,始終把扶貧工作當作“黨委工程”緊抓不放,一以貫之、接續用力,學校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隊深入一線、考察調研、解決問題、推進工作,全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教職工齊心協力,充分發揮學校學科、人才、醫療、科研等方面優勢,堅持“造血式”扶貧,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和發揮學校優勢,帶著感情、責任和通榆人民一起,以沖鋒姿態全力投入到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中,摘掉了通榆縣“貧困縣”的帽子。8年后的今天,通榆縣摘掉“貧困帽”成功脫貧,走向通往富裕的康莊大道。吉林大學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考核最高評價等級。
8年來,吉林大學的扶貧工作為通榆縣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吉大扶貧辦的組織協調和辛勤付出。
探索模式,答卷喜人結新果。吉林大學全方位、高效率、多維度幫扶通榆縣。8年中,學校對口通榆縣的扶貧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和驕人戰績,幫助縣里90個貧困村28650戶54407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由此前的21.8%降到0。
科技扶貧,通榆大地新綠濃。吉林大學堅持科技扶貧,使通榆縣脫貧造血功能明顯增強??萍紝<?、科研團隊走進通榆縣開展扶貧項目立項,積極推動優秀項目成果轉化,同時,深入當地,全力支持扶貧企業,使通榆沙堿化土地煥發勃勃生機。
教育扶貧,撬動脫貧新支點。吉林大學堅持教育扶智,激發了通榆縣脫貧內生動力,科學文化知識、硬件設施的改善,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注入了精神動力,為夯實脫貧之基,打贏攻堅戰提供了強支撐。
醫療扶貧,共享健康換新顏。吉林大學堅持醫療扶危,協調組織校內各大醫院,使通榆縣醫療衛生條件和能力明顯改善,為通榆百姓點亮健康路。
共同富裕,傳遞愛心展新風。吉林大學堅持精準扶貧,以點帶面效應明顯提升。精準幫扶貧困村民,援建貧困村黨支部建設,愛心捐款助力脫貧,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吉林大學工會主席陸志東表示,今年4月,通榆縣正式實現戶退出、村出列、縣摘帽。貧困縣“摘帽”是吉林大學扶貧工作付出努力的最好回報,更是通榆人民站在了新時代美麗鄉村新征程的新起點。未來,吉林大學扶貧辦將一如既往地按照黨中央扶貧攻堅決策部署和教育部有關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在校黨委領導下,鞏固拓展扶貧成果,攜手通榆縣人民共同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宏偉藍圖。
于銀輝:“養殖場管家”助力農民養牛羊
吉林大學通信工程系教授、系黨支部書記于銀輝和她的科研團隊2016年伊始就從實驗室走進了鄉村養殖場,踏上科技興農、精準扶貧之路。
于銀輝帶領科研團隊從事物聯網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為助力精準施策打好扶貧“組合拳”提供了智力支持。他們在農家養殖場周邊安裝熱釋電探測無線防盜系統。1.2萬平方米的羊圈牛舍得到24小時的安全防護。團隊還為村民設計了一款可以監控養殖場溫濕度,以及氨氣、甲烷、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的“養殖場管家”系統。只要登錄手機“養殖寶”APP,就能實時獲取數據和現場畫面,當超過臨界值報警時,可以自動進行控制開窗、通風等一系列功能,有效避免了因圈舍潮濕而引發的牛群、羊群患傳染性皮膚病和其他疾病的問題。實時監控圈舍清理、巡查,做到超標報警,云端上傳,科學養殖管理。同時,每群羊的脖子上也都戴上了電子項圈,對它們實時定位,進行牛羊運動軌跡的實時監控和軌跡回放。養殖管理走上“云端”,讓牛羊們享受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美好生活。村民們被這些高科技征服,他們高興地說:“于老師經常來村里,為我們做的這些高科技的東西真是實用,好學,上手快!”
防、控、育、肥4個環節實現了科學監控和管理,林海村牛羊養殖初見成效:牛羊膘肥體壯,一只羊從過去平均120斤增加到現在出欄時150斤,解決了母羊斷崖式斷奶問題,減少了羊群布病和皮膚病的患病率,實現了零丟失。3年來,合作社平均每年增收170萬元,還為全鎮747戶貧困戶分紅。
崔金虎:課堂在教室更在田間,讓農民“種”下豐收夢
22歲本科畢業后,崔金虎就穿梭在課堂與田野之間,35年來,一雙沾滿泥土的腳站在講臺上,他是教授、是專家、也是農民。這3年,脫貧攻堅,扶貧賦能,將近600天,他帶領科研團隊奔走在田埂上,與農民為伍,和莊稼為伴。他積極實施農業生產新技術工程,推廣玉米、谷子、花生高產增效栽培技術,使吉林省通榆農民走上富裕之路,實現“通過科學種植,公頃增收4000元”的目標,1600戶貧困戶得以脫貧,為農民“種”下了豐收夢。
崔金虎將承擔的2項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玉米密植高產宜機收品種篩選及配套栽培技術”“吉林半干旱半濕潤區雨養玉米、灌溉梗稻集約規?;S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全部技術,在邊昭鎮的農田里實施。僅一年,玉米高產增效栽培技術推廣6500公頃,涉及3000戶,其中貧困戶1700戶,平均公頃產量達9000公斤、單產提高1倍,公頃最高產量達12255公斤;谷子輕簡化高產增效栽培技術推廣2000公頃,涉及1200戶,其中貧困戶800戶,平均公頃產量達5018公斤、比一般生產田增產43.1%,公頃最高產量達5536公斤;花生高產增效栽培技術推廣800公頃,涉及1500戶,其中貧困戶635戶,平均公頃產量達3009公斤、比一般生產田增產22.6%。
崔金虎每年都有100多天“泡”在田地里,他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對邊昭鎮的農業生產管理員、農業技術推廣員和農民們進行技術培訓,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扶貧小分隊共舉辦了6期培訓班,培訓750人次。
版權所有 ? 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 吉ICP備060029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