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家偉 攝/徐立華】12月7日,吉林大學舉行第十三屆博士生學術論壇開幕式。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學思,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韓宇鴻,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馮正玉、副校長蔡立東等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馮正玉主持。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吳佳睿,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學2016屆化學學院本科生曹博成作為學生代表分別在論壇上發言。
韓宇鴻在致辭中對吉林大學多年來持續提升和加強研究生培養教育工作,積極為廣大博士研究生搭建思想碰撞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給予高度評價。他希望廣大博士研究生不斷努力學習、提升科研能力,早日成為建設科技強國的棟梁之才。
開幕式上舉行了吉林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蔡立東宣讀雙聘院士聘任決定;張希為陳學思佩戴吉林大學?;詹㈩C發聘書。
論壇活動上,張希作了《科學思維與科技寫作》專題報告。他結合從事科學研究以及擔任科技期刊編審的經歷,講授了撰寫科學論文的基本方法和需要著重注意的細節。他強調,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拓寬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寫作相對于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是第二位的,如果解決了重要問題,寫作也變得容易。論文是基礎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是需要高質量的論文。他建議學生們先撰寫提綱,同導師反復討論達成共識后再開始撰寫論文,這樣往往會事半功倍。在科技論文寫作中,“一張圖勝似一千字”,這意味著要反復分析和整理數據,盡可能把數據以清晰緊湊而美觀的圖表來表示。研究結果初具雛形時就應開始構思文章,因為寫文章的過程是重新審視邏輯和論據的過程,有助于及時發現并彌補文章的漏洞。他還提醒大家,署名不是榮譽,而意味著責任。作者署名一定要有實質性的貢獻,包括提出想法、設計實驗、解釋數據、撰寫和修改論文等等。
陳學思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應用》為題作報告,介紹了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需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并實現相關技術產業升級,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生物可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聚氨基酸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等方面的前沿科研情況。
據了解,在本屆吉林大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活動中,經濟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化學學院、新能源與環境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研究生培養單位圍繞科學前沿和國家社會治理熱點舉辦了數十場分論壇活動。來自全國有關重點高校、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及政府部門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在論壇上同廣大博士研究生和教師交流研討,討論研究方向、展示學術和產業轉化成果、分享科研工作經驗,在線上和線下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學術盛宴。同學們反響熱烈,以投稿論文、聆聽報告、自由研討等方式積極參與到論壇活動中,廣泛激發了科研熱情、啟迪了科學思維、培養和增強了學術創新能力。
研究生院、化學學院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人,校內十余家研究生培養單位的500余名博士研究生等參加了論壇活動。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7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代表通過網絡在線參加開幕式。
版權所有 ? 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 吉ICP備06002985號